完美主義背後是對自己深深的不接納,這種不接納主要體現在三種感受上。第一種是自責,只要當我沒有做的足夠好,我就認為自己很糟糕。第二種是內疚感、愧疚感,只要我覺得沒有盡力,我就認為自己在偷懶,我就會覺得很內疚,很愧疚,彷彿對不起別人的期待。第三種是羞恥感、羞愧感,你會懷疑自己的存在價值,彷彿這個沒有做好的,我是不能夠穩定的存在這個世界上的,是會被恥笑的,是會被看不起的。你沒有辦法呆在這種不夠好的狀態裡。這三個感受是一個比一個更深層的。 我們先聊聊它的來源,它的機智,最後聊聊可能可以怎麼辦。覺得自己很糟糕往往來源於過去。哪怕你做的已經很好了,你還是沒有辦法達到更好的一個標準。已經考了前十了,但你沒有考第一啊,已經考了第一了,但你比不上別的學校等等的。那麼我們就會對自己的一切結果產生很深的懷疑。哪怕在外人眼中你已經足夠好了,但是你已經內化了這種高標準,只要有一點點的瑕疵,你就是覺得自己不夠好。那內疚感、愧疚感就在此之上又疊加了一層別人對你的期待。比如說當你完不成的時候,養育人會跟你說,你這樣對得起我們的付出嗎?我們就會在這個對行為的自責之上,多了一層我對不起別人付出的感覺。長大之後,這個想象可能變成你的老闆,你的同事,外界的一切眼光。 再往後一層就是我們對自己存在的深深的羞恥感,這往往來源於過去對你整一個存在價值的否定。比如早知道你是這樣的孩子,我就不把你生出來了,你這樣不配成為我們的孩子。甚至只要你做的不好,父母就不理你了,給了你一種拋棄的感覺,給了你一種你只要做錯就會被全世界遺忘的感覺,這就是最初的對自己存在價值的懷疑,所以一旦我們做不好,我們就會從內而外的全部的否定自己,彷彿我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是不配的,就只是佔用了資源而已。 那我們再來說說這種比較辛苦的完美主義的機制,或者說模式和比較健康的認真負責之間的區別啊。只要發生紕漏,我們會馬上上升到對自己的人格否定、人格侮辱上。舉兩個例子一樣的考試沒有考好,或者是這次晉升沒有通過,我怎麼這件事都做不好,我怎麼會這麼糟糕?更健康的一種處理方式是我們犯錯只針對這些事,這件事我哪裡可能確實沒有做好。另外還有一個明顯的差異是,完美主義對事情的判斷是非常糟糕的,大大脫離於客觀現實的。就比如說你其實是考的不錯的,但是你的感受是非常糟糕的,好像整個世界都要拋棄你一樣。 那最後我們怎麼辦啊,首先把自己的感受拉回來,完美主義的模式其實是像一個滾輪的小老鼠一樣,很難自己停下來。因為目標很高,永遠都在奔著下一個目標走。我們就要幫助自己停下來幾分鐘,去問自己的感受。你是怎麼想的?看見自己受傷的這個部分,看見自己尋求認可的這個部分,去肯定他,去接納他。我知道你想每一件事情都做好,因為你很希望滿足所有人的期待,這樣你才能認可自己。我理解,但是我也知道你很辛苦,然後慢慢的去打破這個模式,並不是要求自己一下子停下來,而是在一件一件的小事上幫助自己,去看到自己主觀感受和客觀事實的差異。比如說你又在責怪自己了,試著告訴自己,這件事情本身和我想象的那個糟糕程度相比是一致的嗎?我會不會又對自己太苛刻了,每一次都要考慮,每一次都要晉升的這個要求是否符合一個客觀的期待呢?這次沒做好,是不是就等於我認為的自己很糟糕呢? 最後,一定要多照顧自己,多關懷自己,永遠都陪在自己身邊。因為那種深深的被拋棄的對自己存在價值的懷疑的感覺,是需要一次一次陪伴來修正的。其實沒有人可以拋棄,我小時候可能養育人不在我身邊,但是現在我知道永遠有人在我身邊,就是我自己。就這樣經過一次一次的安撫,我們內心那個受傷的小寶寶,就會慢慢的重新感受到安全,他才會願意慢慢的成長起來,不再那麼害怕自己不夠好,不再那麼害怕自己不存在。